江苏启东:不 是 血 脉 胜 似 亲――记启东市南阳镇乐庭村四家养子女的至爱篇章
2025-06-13 09:25:38来源:启寿宣 供稿
启东市南阳镇乐庭村有4个特殊的家庭,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,养子女们只有一羹一饭的悉心照料,一朝一夕的温情陪伴,把日子过成了最暖的人间烟火,书写着超越血缘的亲情故事。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孝道就藏在这些平凡又温暖的点滴里。
一纸辞呈为娘亲
2015年冬,乐庭村八组陈岳飞的人生轨迹因养父陈雪类的离世而改变。失去老伴后,母亲张友兰的心情特别压抑、沉重。细心的儿子儿媳深知,母亲原来体弱多病,一切家务杂事都有父亲拦着,烧茶煮饭、请医配药都由父亲当心着。面对87岁老母亲的痛苦情绪,陈岳飞与妻子彻夜未眠,让妻子上海辞工在家照顾,但因个子矮,力气小。经商定还是陈岳飞侍候最合适。于是在上海工作距离正式退休仅剩两年的陈岳飞毅然递交辞呈,自费续缴养老保险,经济损失十多万,回家侍候母亲。公司领导工友们都为此可惜。
回家后,卧室里支起的行军床,成为陈岳飞此后十年的“战壕”。面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、生活无法自理的养母,他练就了堪比专业护工的技能:每天三次翻身防褥疮,独创“生物钟如厕法”,甚至自学中医推拿。2024年寒冬,陈岳飞母亲突发便秘五天,他徒手为老人抠出板结粪块;今年春节期间喂药噎喉险情中,他连夜叫来医生化险为夷,从此后,每次喂药时,总把药研得细细的,用汤匙一匙一匙地慢慢喂。
最令村民动容的是这位身高仅1.65米的汉子,每天雷打不动地将130斤的养母抱上轮椅,推着走街串巷晒太阳。“老太太身上从无异味,面色比有些城里老人还红润。”如今,张友兰逢人便念叨:“我的儿子不是亲生,但比亲生的还好啊!”陈岳飞知道娘怕冷,给娘买的羽绒服都是又轻又暖的,娘床上的电热毯、室内空调、暖手袋等一应齐全,他说:“娘已97岁,一定得让她舒舒服服活过一百岁。”
当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成为社会痛点,陈岳飞用4700个日夜的坚守,让乐庭村尊老爱老的木棉花年复一年绽放得格外鲜艳。这位普通农民或许不懂大道理,但他用行动证明:孝,是穿越岁月风霜的生命契约,是超越世俗算计的心灵回响。
危难老母见至情
1970年农历7月,乐庭村二组的钱亚芳在稻田劳作时突遭横祸,十月怀胎不慎一跤腹中胎儿遭夭折,自己也失血如注。为保性命无奈绝育,躺在病床上的她望着空荡荡的腹部,泪水浸湿了枕头。
婆婆不忍见儿媳俩伤心,提议领养孩子。就这样,刚满月的女婴王群被抱进这个家。钱亚芳不顾身体虚弱,坚持亲自哺乳,用温暖的怀抱和甘甜的乳汁,将爱倾注在这个没有血缘的女儿身上。四岁的王群看到其他孩子有哥哥姐姐接送,眼里满是羡慕。养父母记在心里,带着她到舅舅家挑选,从此,大她九岁的三表哥也成为家中一员。
日子在清贫与温馨中流淌,子女相继成家立业。可命运再次重击这个家庭,父亲因病离世后,2000年临近年关,钱亚芳突发坏死性胰腺炎。儿子找熟人说进了南京军区医院,但手术费高达20多万。为救母亲,女儿王群夫妇四处筹措资金,不仅转租三个服装门市,还变卖了家中值钱物件。在医院里,王群白天照顾母亲,晚上蜷缩在地板上,寒冬腊月里,膝盖被冻得失去知觉也浑然不觉。哥哥王卫如同样心急如焚,骑着自行车在南京各大医院奔波,只为寻找一丝希望。
手术后的母亲全身插满导管,在ICU里昏迷不醒。看着接二连三的病危通知书,王群攥着母亲布满针眼的手,泣不成声:“妈,您还没享过福,我们不能没有您。”
经过近三个月的全力救治,钱亚芳终于转危为安。看着女儿因操劳瘦了十斤的面容,她颤抖着抚摸女儿的脸颊,母女俩相拥而泣。此后,兄妹俩将老家改造成舒适的居所,漂亮的田园小楼立了起来,王群爱摆弄花草,种上桃树,院子被装点得生机勃勃。母亲习惯了老宅居住,女儿王群每天雷打不动地陪伴母亲。他们用行动证明,没有血缘的亲情,同样能在生死关头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,温暖而坚定。
碗鸡蛋藏深情
在乐庭村四组,陈锋一家的故事温暖人心。1955年,老复员军人陈琢山因在朝鲜战场执行通讯任务致残,婚后无子女,便收养了侄子陈锋,每逢陈锋生日,养父母总是记着煮一碗鸡蛋为他庆生。
多年后,陈锋得知真相,从结婚那年起,每年二月廿六,他和妻子都会煮两碗鸡蛋,感恩父母养育之恩。平日里,陈锋夫妇对老人关怀备至,即便外出打拼,也时刻牵挂家中双亲,每逢特殊日子必定回家尽孝。
六年前,养父卧床、养母失明,儿媳临产,陈锋毅然放弃外工地高工资,回家照顾。在父母房间,支起小床,全心侍候,7年来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。平时的血压计、体温计、药片等都放在手旁备在床边。他自学医学知识,化身家庭保健医生,守护父母健康。
2023年父亲去世了,陈锋对母亲的守护变得更加细腻,去年,养母骨折卧床生褥疮,他耐心清洗换药;为解决母亲兜尿不湿难题,多次请教护工。他知道娘喜欢馄饨、面疙瘩、泡脆饼、泡油面等,早餐基本如娘所愿,中午起码是一荤两素,一年到头备好娘喜欢的花生牛奶。如今,96岁的养母在他的照料下,已能下床活动,慢慢撑起身子,扶着轮椅缓缓挪步,看看电视,晒晒太阳。
一碗鸡蛋,承载着父母的爱;日复一日的悉心照料,彰显着陈锋夫妇的孝心。这份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的亲情,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。
接力棒下守家风
在乐庭村5组,钮向民的名字与“孝”字紧紧相连。作为倪氏大家庭的特殊一员,他自幼被抱养,婚后与同是领养的妻子因特殊身世,共同肩负起赡养八位父母的责任,将尊老敬老刻进生命的年轮。
这份担当,早在少年时便已萌芽。16岁的夏夜,祖父突发喘咳,气息奄奄。向民不顾养母阻拦,推着自行车冲进夜色。经过拼板小桥时,车轮深陷缝隙,进退维谷间,他凭借冷静救下自己。前方杂草丛生的乱坟岗在月光下阴森可怖,冷汗浸透衣衫,但祖父痛苦的面容让他咬牙冲过。当祖父服药转危为安,他用顺口溜逗笑全家:“我虽隔一代,父担挑起来,一事孝二代,机会天送来。”稚嫩的誓言就此扎根。
命运不曾善待这位孝子。16年前一天,向民不慎骨折,尚未痊愈他就坚持上班;妻子患重病后,他拄拐走遍半个中国求医。在广西苗寨,他不仅为妻寻药,更慷慨资助贫困家庭,与苗寨人亲如一家。接到养父高空摔伤的消息时,他在千里之外心急如焚,返程看到养父额头十三道缝合线,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。
妻子离世后,很多好心人劝他再婚,都被他婉拒:“孝老与再婚难以两全,我不能让倪家的好家风在我手里断了根。”如今,他仍每日风雨无阻看望养母,用行动诠释着对孝道的坚守,让这个特殊大家庭的文明之光,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这几位领养子女与养父母没有血脉相连,但他们在日复一日里诠释爱与孝道的真谛。在南阳镇乐庭村的这片土地上,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每一个人的心房。村支书钱素红说:“全村8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154位,90周岁以上的有36位,村里把每位老人的情况都详细记录下来,平日里村老龄协会志愿者会定期上门服务,询问生活需求,村里还经常开办文明大讲堂,让下一代在敬老孝老的蔚然风气中成长。”
(季丽英 陈善清)
启寿宣 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