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赤水:山河作碑,赤水寻踪:重走90年前那条英雄之路

2025-06-13 10:23:53来源:赤水文旅

在黔北莽莽群山中,一条赤色的河流奔涌不息。它不仅滋养了壮丽的丹霞与竹海,更在90年前,见证了一支队伍绝境求生的智慧与不屈的信仰。踏上赤水这片热土,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响上,每一处遗迹都在讲述着“转折”的故事。今天,就让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,开启一场震撼心灵的红色“寻踪”之旅。

起点:赤水河畔的星火与呐喊

图片
图片
图片

我们的寻踪,不妨从大同镇平街开始。在这座川黔交界的古镇深处,隐藏着中共赤合特支旧址。1929年,中共赤合特支在此诞生,梁业广等革命者以精果铺为掩护,在密道与天井间传递火种,播撒希望。触摸斑驳的砖墙,仿佛能听到当年秘密会议的低声细语,感受那份在白色恐怖下坚守信念的孤勇

1749781794378907.jpg

而在更早“五四”前夜,另一位赤水骄子谢绍敏,在北京大学礼堂内,以撕裂衣襟、血书“还我青岛”的壮举,点燃了“五四”运动的熊熊烈火。他的热血与呐喊,是赤水红色基因最激昂的序章。

烽烟:四渡赤水的壮丽开篇

图片
图片
图片

1935年初,遵义会议的光芒刚刚点亮前路,中央红军便疾行至赤水河畔。元厚渡口,如今矗立着庄严的纪念碑和象征传承的展示中心。正是在这里,1935年1月29日,红军右路纵队成功一渡赤水,跳出了敌人的第一次合围。站在渡口,凝视奔流的河水,眼前仿佛浮现出千军万马连夜渡河的紧张与决绝。那“望河兴叹”的敌人背影,宣告了红军战略机动的伟大胜利起点。

1749781820158055.jpg

一渡的序曲,由激烈的战斗谱写。在黄陂洞战斗遗址,红一师先头部队与川军狭路相逢。化装侦察因口音暴露,一场惨烈的遭遇战骤然打响。如今,纪念碑以庄严的姿态,铭记着这场为后续战略转移争取时间的浴血奋战。行走在修缮一新的步道上,战争的硝烟似乎仍未散尽。

1749781859194001.jpg

洪开弟摄

与此同时,素有军商古镇美誉的丙安古镇里,红一军团陈列馆正静静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。林彪的军团指挥部曾设于此,指挥了复兴场、黄陂洞等战斗。馆内文物展陈将“星火燎原”、“破围先锋”、“长征风云”、“征战岁月”的故事娓娓道来。站在当年军团部的小楼上,凭窗远眺,指挥若定的身影与古镇的祥和安宁形成时空的交叠。

1749781901880980.jpg

丰碑:永恒的铭记与守望

图片
图片
图片

河滨西路的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,是这场“寻踪”之旅中最庄严肃穆的一站。依山而建,气势恢宏。高19.35米的火炬形纪念塔(寓意1935年)、镌刻着《长征》诗的巨大石屏风……每一处设计都饱含深意。这里安葬着325名红军英烈,也长眠着如段雪笙(北方左联首任书记)、秦川(原人民日报社长)这样的赤水优秀儿女(秦川为衣冠冢)。它作为第一个“四渡赤水”战役牺牲英烈的纪念陵园,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、国防大学现地教学基地,这里不仅是缅怀之地,更是精神传承的殿堂。在纪念塔前献上一束白菊,是对所有为信仰牺牲的英魂最深切的告慰。

1749781924181046.jpg


传承:红绿相映的赤水新篇

图片
图片
图片

赤水的“红”,是浸透山河的信仰底色;赤水的“绿”,是世界自然遗产的勃勃生机。如今的赤水,正深入践行“传承红色基因,讲好遵义故事”,将宝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。黄陂洞战斗遗址、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、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,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,也成为了推动当地文旅繁荣的重要引擎。

寻踪的意义

图片
图片
图片

踏上赤水的红色土地,我们寻找的不仅是历史的坐标、战斗的遗迹,更是那股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——是梁业广狱中不屈的傲骨,是谢绍敏血书呐喊的赤诚,是红军将士四渡赤水时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的智慧与勇气,是段雪笙、秦川等革命先辈毕生为理想奋斗的执着。

这条“英雄之路”,是地理的轨迹,更是精神的图谱。它告诉我们,信仰如何在绝境中点燃希望,智慧如何在困局中开辟新途,牺牲如何铸就永恒的丰碑。

赤水河,一条流淌着传奇的河。她的波涛里,有历史的回响;她的两岸,矗立着不朽的丰碑。来赤水,开启一场深度的“寻踪”之旅。在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的松柏间沉思,在丙安古镇的木楼上眺望,在元厚渡口的纪念碑下追忆,在每一个浸染着红色的角落,触摸那依然滚烫的信仰脉搏。在这里,你会读懂什么是“转折”,什么是“奇迹”,什么是融入山河、永不褪色的——中国红。

1749781950125524.jpg